来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发布时间:2016-03-07 16:09
2015年,我署主要工作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深化“四个着力”要求,进一步提高政府工程管理水平;二是抓实“五大保障”,全面快速高效推进政府工程建设。
一、以“建设美丽深圳和民生幸福城市”为核心,着力于快速推进政府工程建设
2015年,我署进一步发挥政府工程集中管理的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倾力美丽深圳和民生幸福城市建设。全年负责项目共161个,包括在建项目87个(其中完工项目28个),前期项目74个。全年计划完成投资64.7亿元,实际完成65亿元。部分民生项目投入使用,为缓解市民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出行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建设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不断助力教育事业跨越发展。深大附中高中部、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外国语学校初中部校舍危房改造、深大南校区实验楼三期等8个项目完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启动校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一期)、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一期)、第八高级中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职工继续教育学院等16个在建项目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二期)、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二期)等25个前期项目有序推进。
(二)持续提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新安医院、宝荷医院、职业病防治院迁址改建等6个项目完工;学府医院、新明医院、健宁医院、人民医院内科住院大楼、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迁址新建、第三人民医院、慢性病防治院改扩建等7个在建项目和中医院光明院区、大鹏新区人民医院等6个前期项目按计划快速推进。
(三)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深圳盐田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验收应急工程、深圳大学南校区天桥、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边坡维护等7个项目完工;莲塘口岸、深圳电网北环110KV架空线改造入地电缆隧道、深圳机场飞行区扩建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沙湾排污泵站改造、科苑大道、登良路、塘朗山郊野公园、龙兴大道等15个在建项目和布吉客运枢纽、侨城东路北延、国际生物谷坝光银叶树湿地园等23个前期项目稳步推进。
(四)提质提速完善自贸新城功能和形象。在全署范围内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前海项目管理处,专职负责前海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梦海大道前湾段市政道路顺利通车,环状水廊道一期、沿江高速地面道路等2个项目完工;梦海大道、临海大道、双界河水廊道、桂庙渠水廊道、前海景观桥、十一号路等11个项目圆满完成了新城建设提质提速大会战责任状目标。
(五)着力补齐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短板”。金穗花园、龙泽苑、益田大厦、创业投资大厦等5个保障房项目完工;福利中心、养老护理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当代艺术馆和城市规划展览馆、殡仪馆、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应急避难场所等10个在建项目和深圳文学艺术中心、博物馆改造等8个前期项目稳步推进。
(六)积极参与光明“12.20”特别重大滑坡事故抢险救援工作。根据市领导指示,第一时间派遣工程管理人员前往光明滑坡现场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科学制定救援方案,统一组织、集中调度,大大提升了救援效率。在救援过程中,署领导亲自调研通宵值班,众多工作人员主动请缨昼夜巡逻,现场组织科学有序,充分表现了集中管理部门的专业素养和能打硬仗的敬业精神,得到市领导和其他职能部门的一致肯定。
二、以“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为标杆,着力于政府工程管理的全面深化改革
(一)创新设计管理模式,提升前期工作水平。引入前期专业项目管理团队。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项目为试点,在教育类项目前期管理中推广使用。推行开放式设计理念和工作坊制度。在50个消防站、11个幼儿园项目、深圳中学(泥岗校区)等项目方案优化过程中,采取集群设计方式,形成标准化研究成果。探索设计工作战略合作。开展施工图批量招标,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二)完善招标定标机制,突出择优创优导向。建立企业资信管理库。对258家建筑企业的资质、典型业绩进行动态管理,提高了定标的准确性。完善实名推荐制度。允许项目组或项目使用单位法定代表人实名推荐投标单位入围定标票选范围并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已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一期)、科苑大道施工总承包等项目采用,效果良好。试行票选权重抽签法。在抽签规则中引入“权重抽签”概念,提高优秀投标企业的抽签中标概率。完善小型服务类批量招标。涉及应急维修与小型工程、监理、保险、造价咨询、施工图审查、环评、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勘察、供电规划设计、小型设计、造价咨询及第三方监测等。
(三)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强材料分类管理。实行战略合作。如防水、电缆、电梯、内墙涂料、外墙涂料、地砖等易引起质量隐患的材料设备采用战略合作。创新设备维保管理理念。在电梯战略合作招标中提出有偿延长维保期等强化维保责任的措施。完善品牌库第三方管理制度。2015年新入库134家品牌,基本涵盖了工程建设需要的主要材料设备;同时推行品牌使用情况公开制度、建立质量抽查和用户评价制度等。实现材料抽检全覆盖。对在建工地材料如钢筋、砼等进行拉网式抽检,材料质量管理意识进一步提高。
(四)改革综合监管模式,提升质安监管效能。推行第三方实测实量制度。通过三个季度的实施,所有项目实测实量及安全文明施工的合格率明显提升,已达到全市较好工程的平均水平。实行季度检查公示和通报制度。检查项目135次,检查结果、整改措施及排名情况等均在内网进行公示,并召开结果通报总结会,调动了各项目组、参建单位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建立“三个结合”长效机制。实行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管相结合、常规检查和飞行检查相结合、检查与整治相结合。创新质量内控机制。在养老护理院项目装饰装修工程中开展样板招标;推行现场管理和验收把关分离的竣工预验收制度。其中,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综合大楼项目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五)强化标准指引建设,引领工程建设管理。开展设计标准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一期)、深圳监狱保障性住房、职工继续教育学院等住宅、学校、医院项目推行设计标准化和模数化理念,为建筑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制定技术标准指引。对“工务署技术标准”编制提出了规范要求,完成了《校园公共空间设计指引》、《建筑工业化项目应用指引》等20个标准、指引的编制工作。加强缺失标准研究。对塑胶跑道等检测验收标准、施工工艺等进行研究,填补验收空白。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组织《外墙围护结构开裂的防治》等14项科研课题。其中,市级课题研究《深圳市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工地指引》初稿已基本完成。
三、以“法治工务”为目标,着力于政府工程管理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
(一)不断创新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招标制度,加强招标管理。招标方案标准化。拟定房建施工、市政施工和货物三大类别项目的招标方案标准化模板,制定34类招标工程的标准化招标方案。定标流程标准化。固化工作流程,规范关键核查环节,明确审批流程。小型工程简易招标标准化。制定《署小型工程简易招标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了审批流程及招标、定标方式。不良行为管理标准化。细化了认定程序、公示要求及在定标中的应用方法,明确并固化了每种情形对应的标准化处理措施。
(二)不断梳理完善体现“契约精神和法律意识”的合同范本,强化合同管理。修订招标文件范本。结合政策调整及项目管理需求,增加有关质量安全的技术指引、增加BIM标准条款;修改完善工期奖罚条款、合同范本争议解决方式、投标担保条款等。修订施工合同范本。从实际应用层面对现行施工合同范本进行修订完善,以更科学、合理的条款设定增强承包方良好履约的动力。
(三)不断加强以“法治”为特征的规章制度体系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署各管理委员会均制定发布了《工作制度》,实现观念转变、制度创新、方法完善、流程再造。制定多项管理办法。如《署材料设备参考品牌库管理办法》、《工程材料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工程预验收管理办法》以及《建筑工程质量维修保修管理暂行办法》等。修改部分规章制度。包括《合同履约评价管理办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以及《在建工程质量安全行为违规处理办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不断减少“人治”色彩的个人自由裁量权,加强现场管理。加强工程变更管理。采用分级授权、放宽变更额度权限,提高变更管理的效率并进行公示,确保工程变更的阳光管理。完善履约评价管理。在项目组评价基础上增加了质量、安全检查分值,所有指标尽量量化可考核,更全面、真实反映合同单位的履约情况。突出事中、事后监督。减少项目组的裁量权,相关处室事中及事后可随时进行复核。如在项目桩基工程施工时,保留影像资料和打桩记录;隐蔽工程建设时,要求实时上传相关材料;材料设备品牌及使用情况,要求进行报审或者备案,等等。
四、以“从严治署、廉洁工务”为目标,着力于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体系
(一)完善决策体系,坚持集体决策、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和信息公开。完善决策机构。完善组建信息化、招标采购、技术、材料设备、履约评价等5个管理委员会;围绕专项工作优化处室职能,明确了机关各处室与直属单位的关系。规范议事程序。建立了重大问题由署长办公会议决策、重要业务由各分管领导依托各委员会决策、日常业务由机关各处室决策的程序。实行科学决策。6个专业技术组参与项目建设有关问题的技术论证,为项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坚持信息公开。政府工程内部管理事项甚至决策过程等,如安全质量检查、履约评价结果、材料设备品牌入库、工程变更等,均纳入政务公开范围;社会监督员除保密项目外,可实时监督所有项目、所有环节、所有业务。
(二)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BIM等为廉政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启动信息化专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完成招标,开始前期工作;确定了信息化总咨询顾问单位,启动数据标准集成系统开发工作;明确了协同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门户网站的升级改造单位。全面推行档案信息化平台管理。实现隐蔽验收记录、设计变更签证、合同支付、项目竣工验收等同步管理,该平台获得了2015年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率先全面应用BIM技术。发布了全国首个政府公共工程BIM应用“实施纲要”及“管理标准”;所有项目的设计以及19个项目施工阶段采用BIM应用,实现了监督工作的实时、高效、全覆盖,有效地预防了工程建设领域腐败。其中,孙逸仙心血管医院迁址新建项目BIM咨询获首届中国建设工程BIM大赛二等奖。
(三)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构建廉政责任体系。制定“党风廉政主体责任清单”强化各层级主体责任,并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完成署直属机关党委、纪委领导班子换届公推直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各支部支委选举工作,高标准发展党员;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举办“廉在心中”廉洁文化读书分享会等,营造廉洁、自律氛围。有效推动廉政回访。对在建项目实地回访;给落标单位发放温馨提示,对特定项目开展落标单位座谈会等;对申请加入品牌库企业进行廉政回访;设置廉政回访专栏,电话回访、实地回访当事人200余人。加强过错责任追究。修改完善了署过错追究办法,进一步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和加强对工程建设管理的监督。对塑胶跑道质量问题、网络举报防水质量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对涉及项目质量事故的相关人员进行追究处理。
(四)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精心制定我署处以上领导干部开展活动的实施方案;举行了三次高标准的专题学习研讨会;举行了一次高质量的专题民主生活会。建立整改清单,制定整改措施,促进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常态化、长效化。
五、加强“五个保障”,全面快速高效推进政府工程建设
(一)组建重大项目推进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了与各审批部门、主管部门、各区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络网”,加强与社会监督员的互动,建立了“社会监督员群”,完善了政府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通报、沟通、协调、解决机制。开展现场督查督办50多次,发出专项督办通知22次,撰写督办简报、专报、报告47期,确保项目快速推进。同时对综合工作、署长办公会议议定事项、署领导交办事项等进行督办,促进工作的落实。
(二)坚持公众参与,加强宣传报道,为政府工程建设提供“舆论保障”
在方案设计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媒体公示、微信公众号发布等形式,组织开展新建消防站和新建森林公园公众开放活动,不断优化设计。扩大公众对政府工程建设的知情权、监督权,在各类媒体报道政府工程进展和政府工程BIM应用等重点工作近160余次。同时,主动反映改革诉求,《政府公共工程建设制约因素多应予重视》被兴瑞书记、许勤市长作出重要批示;会同市编办完成“完善政府工程集中建设管理机制”改革课题,推动了各项工作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的实质性改革。
(三)加快审批支付,加大协调沟通,进一步提高“财务保障”能力
采取“提高预付款比例、加速审批”等措施,召开动员大会全面推进支付工作,及时与相关部门就“基建资金支付、概算批复、计划调整及下达、结(决)算审计、政府工程监管账号”等事项进行沟通协调,切实保障政府工程顺利推进和资金监管安全。2015年共办理工程款支付3366笔,付款69.87亿元;办理工程保函934笔;完成决算送审金额25.58亿元。
(四)优化机构职能,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丰富单位文体活动,为工程建设提供“队伍保障”
按“机关处室负责制定政策和检查,直属单位负责执行”的定位,完成了机关处室职能的优化调整;选拔任用了17名处级干部,完成了33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岗位聘任工作,通过公开招考、调动、临聘、接收军转干部等方式引进工作人员共29人;建立了直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举办了8期工务署大讲堂;接收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50多名学生来我署实习;组织开展三八节项目走访、趣味运动会、女子马拉松、绿道徒步等党群活动,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五)规范公文档案管理,加强信息更新报送,规范资产后勤服务,为工程建设提供“后勤保障”
规范公文管理流程,全年收文2478件文件,流转公文7500次,发文1182件;接待考察学习人员50批次,扩大了政府工程集中管理体制的影响力。不断充实网站内容,更新内网外网、微信公众号相关信息。《政府工程简报》和《年报》等编印制度化。资产管理工作和后勤服务也更加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