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政务公开

2024年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作计划

来源: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发布时间:2024-03-14 15:15

  2024年,市建筑工务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市委七届八次全会部署安排,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紧紧扭住现代建筑业发展方向和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要求,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相结合,聚焦项目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加大政府工程管理模式创新,加快管理与运行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大绿色化、低碳化技术应用力度,推动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更好更快更经济更安全打造政府工程精品,为深圳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工务力量。

  一、坚持讲政治、讲规矩、讲纪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省工作部署和市工作安排,严格执行政治要件闭环落实机制和“两个维护”十项制度机制,全面谋划部署推动全年各项工作,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实际行动。深入实施“铸魂赋能”工程。制定落实学习计划,完善学习清单,常态化组织开展党组“第一议题”学习、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举办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等人员理论学习能力提升培训班,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带动支部和党员掀起学习热潮,强化理论武装,巩固主题教育成果。

  (二)加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宣传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办好“两微一站”,加强阵地建设。面向社会大众,讲好建筑故事、建造故事、建管故事,深入开展“走进建筑精品”活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以及社会各界到项目参观调研,增强公信力、影响力,让“政府工程精品”形象深入人心,争取社会各界更大支持和更大帮助。面向有志参与政府工程建设的单位,加强政策法规制度宣讲和解读,凝聚各方共识,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防范化解各类业务风险演变成舆情风险,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守好意识形态阵地。

  (三)加强组织建设,擦亮特色党建品牌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常态化开展“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干部调研,高标准选准人、负责任培养人、用使命感召人、科学地用好人、以担当激励人。围绕党的组织能力、体系化建设管理能力、干部个人能力的培养,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大培训、大提升,常态化举办“四大培训班”,即政治能力提升班、项目管理强化班、工商管理普及班、大讲堂培训交流班,特别是要围绕政策解读、制度宣贯、科学管理、项目建设案例等开展讲座交流,做到四个上讲台,即署领导带头上讲台、各处室单位负责人讲解政策制度上讲台、内部和外部专家交流上讲台,强弱项、补短板,进一步提升干部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围绕“新星、明星、匠星”三个层级、“综合型人才、管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三条路径,分层分级制定计划,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培养。深化星级党支部建设,积极建设“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的党支部。持续开展“党建+”活动,持续放大“支部建在项目上、党旗飘在工地上”党建品牌效应,围绕乡村振兴目标,支持开展“助力民生项目”“党建结对帮扶”“推进消费帮扶”三大行动,以党建引领项目建设提质增效加强组织建设。

  (四)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

  制定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化“三不腐”一体推进。深入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建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警示教育-完善制度”的闭环管理机制,进一步扎实“不能腐”的笼子。严肃执纪问责,开展多形式廉政警示教育,加大线索核实和案件查办力度,深化以案促改、标本兼治,坚持开展谈心谈话,强化“不敢腐”的震慑。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纪律教育和廉政教育相结合,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持续开展“知责任、知风险、知危害”廉洁教育,加强与各参建单位廉洁共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打造廉洁政府工程的良好氛围,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深入开展作风整顿,加强作风和纪律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落实“十个坚决反对、十个必须做到”的要求,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盯住关键岗位、重要节点,严肃查处公车私用、违规吃喝、收送礼品礼金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大兴务实之风、清廉之风、俭朴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坚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落实“四个第一时间”的要求,部署工作、讲明要求、跟进工作、反馈结果,积小胜为大胜,积每天胜、每周胜、每月胜为全年胜,确保全年各项工作的落实。制定监督检查指引,完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机关纪委监督专责,做实做细做好政治监督、署中心工作落实监督、纪律作风监督,加强“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等关键少数的监督,推进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深化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组织人事等各类监督的协调联动,做到“纪、巡、审”贯通,进一步增强监督的合力。坚持内审和外审相结合、立行立改和举一反三整改相结合,当下整改和建章立制相结合,抓好审计问题的整改工作。

  二、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有力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安全高效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一)加强计划编制和调度工作

  创新运用“三图两曲线两清单”等科学管理工具和智能化管控手段,全面准确编制好建设方总控计划和创优获奖计划,指导参建单位深化完善建筑单体、分部分项实施计划和人机料资源配置计划,明确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制。坚持署、中心、项目三级调度,重点事项重点调度、紧急事项即时调度、难点事项提级调度,及时研判风险、及时解决问题,及时调度纠偏。确保全年全署负责建设管理的项目按节点计划推进,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投资建设任务,质量、安全、进度、合同全面受控。

  (二)强化项目前期各项工作

  加强与项目单位需求对接,提速推进深圳海洋博物馆、民政康复中心B院区、深圳大学医学部二期、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二期)、深圳国家基因库二期等65个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推动国际红树林中心、博物馆新馆、深汕气象观测基地等14个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深圳医学科学院及深圳湾实验室院区永久场地一体化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启动建设。

  (三)加速推进续建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二期)、新皇岗口岸、市社会福利综合救助服务中心等72个续建项目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海洋大学、海洋博物馆、深海科考中心一体化建设。推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急诊急救中心和门诊医技综合楼、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二期主体工程、人民医院宝安医院桩基及基坑支护进度达80%以上、歌剧院南区土石方和基坑支护及桩基工程、深圳自然博物馆主体工程、深圳金融文化中心主体工程、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研究院主体工程建设,推进新皇岗口岸联检大楼地下室主体结构工程、总体工程进度达40%,开工国际演艺中心地下室工程。全力保障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改扩建(二期)民生实事项目建设。

  (四)强化竣工交付验收工作

  完善竣工交付计划,加强调度,推动27个项目如期高质量竣工交付。完成建设并交付鹏城国家实验室石壁龙园区、市质子肿瘤治疗中心、市人民医院龙华分院改扩建(一期)、市大鹏人民医院、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深圳书城湾区城、深圳科技馆新馆建筑工程、深圳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深圳市少年宫更新改造、机场三跑道陆域和软基处理、南头直升机场场平及进出场道路工程。基本完成竣工移交项目的资产调拨工作。

  三、坚持体系化、制度化、标准化、机制化,与时俱进强化改革创新,迭代完善政府工程集中管理体系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推进改革,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辩证统一,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完善政府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持续以改革的办法推动政府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建设管理体系和项目管理模式

  完善建设管理体系,结合政府工程建设管理实践,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完善政府工程管理体系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升级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5年),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和“1+4+9”工作体系,优化完善工作计划和任务,优化完善管理体系、模式和机制,优化完善政策、制度、标准措施,进一步发挥建设管理单位的统筹引领作用,以体系化、制度化、标准化、机制化措施推动政府工程建设提质增效。完善项目管理模式,坚持融合化和专业化相结合,进一步完善“IPMT+EPC+监理咨询”建管模式,提高项目建设组织管理效率。坚持融合化,引导参建单位提高专业管理、专业技术水平,加强IPMT团队、EPC团队、建设方与监理咨询单位管理团队的协调。坚持专业化,加强各团队内部的协调,把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转变为团队内部的协调联动。及时总结IPMT、EPC以及监理咨询推广的实施情况,进一步明确职责、工作内容和要求、考核评价机制、造价管控办法,及时完善管理制度标准,并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形成合力,提高项目管理效能。

  (二)体系化完善制度标准

  完善制度标准体系。完善制度、标准图谱,制修订制度、标准管理办法,加强制度、标准制定的系统性、协调性、规范性。构建精品工程指数指标体系。推动《政府投资房屋建筑精品工程评价标准》上升深圳市地方标准,编制《深圳市建筑工务署精品工程建设导则》,从策划、设计、施工全过程指导精品工程建设。完善指数指标体系。制定指标指数、统计分析、考核评价工作指引,建立完善各业务模块的分项指标指数,做到数据可量化、趋势可分析、结果可考核。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梳理各类制度、标准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持续完善。围绕署级制度、标准,建立完善各直属单位的制度、标准体系,确保可执行、可落地。

  (三)建立完善创新工作机制

  围绕“高效办好一件事”到“主动办好一类事”再到“体系化整体运转”,全面系统有序闭环推进改革创新工作。与时俱进结合建设管理实践,勇于改革、大胆创新,把建设管理经验和科技成果创新应用及时转变为制度、标准和机制。建立常态化培训工作机制,署领导带头,各处长、各级管理人员走上讲堂,及时宣讲培训改革创新最新成果和分享建设管理经验,提升贯彻执行能力。建立对外宣贯机制,加强制度、标准的宣讲,帮助有意参加政府工程建设的单位更好地理解和贯彻。

  四、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择优选择设计方案、参建队伍、建筑材料

  坚持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以更加严谨的作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工作,加强择优管控。

  (一)优化前期和设计

  优化深化提前介入机制,全面完善前期介入工作内容,加强统筹协调、技术支撑和清单化管理,优化深化提前介入机制,积极协助项目单位开展需求研究、可研论证、报批报建、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和研究,更加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建设投资,为项目快速进入实施阶段创造条件。优化设计招标择优工作机制。完善“邀请团队+公开资格预审”“公开资格预审”“资格后审”等方案竞赛规则,完善施工图招标规则,增强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度,提高设计招标的透明度、参与度。优化需求管理机制,坚持需求和可能相结合,将标准化需求和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分类建立并完善标准化设计指引,建立需求管理清单,完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三阶段的需求调查和确认规则,最大化地引领需求、适应需求、满足需求。优化全过程设计管控机制,完善合约规则,加强履约考核和奖惩。重点加强设计样板引路和设计效果落地管控、加强限额设计和安全性审查。制定地基基础、室内装修、园林景观和特殊项目设计管控指引,加强专业专项设计和实施,从设计角度提高质量安全、工期进度、投资造价的管控水平。

  (二)完善招标管理机制

  加快研究推进地基基础、园林绿化、幕墙等分类分级工作,完善承包商分类分级体系。修订小型工程委托管理办法,完善职责分工、工作机制和招标规则,规范小型工程运作。完善全过程工程咨询、监理、造价咨询等服务类招标指引,进一步规范服务咨询类招标工作,持续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清标规则,进一步明确清标范围,规范清标程序,完善清标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指引。完善定标规则,坚持择优、公平、竞争、廉洁,优化优选、淘汰、参考工作指引。坚持“过紧日子”思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竞价规则,进一步引导合理低价。优化标准化招标方案,规范招标资格主体、能力评价、合约规定的设置,加强防范“量身定做”风险。强化招标监督,坚持对失信者严管重罚不动摇,完善失信惩戒、结果通报、政策制度宣贯机制,增强处理、震慑、教育效果。

  (三)强化材料设备监督管控

  修订参考目录管理办法,完善标准指引和工作机制,加大动态更新力度,及时补充更新周期长、名单短等品种,及时清理抽检不合格、“僵尸”品牌、技术落后、转产停产等品种。进一步完善批量招标工作机制,提高选用“性价比”。修订材料设备管理行为检查评价指引,完善材料设备质量管理台账和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常态化巡查、加密巡查、专项检查机制,加大对提供不合格材料的供应商、进场把关不严的参建单位的处罚力度,压实参建各方责任,确保材料设备台账数据100%真实、管理行为100%合格、不合格产品100%退场,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五、坚持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优化再造管控流程,提升全面全过程管控水平

  坚持“质量一流、本质安全”,围绕质量、安全、进度、造价、合同“五大控制”目标全面受控不动摇,坚持“建设方管控、承包方实施、监理咨询服务、第三方实测实量”责任格局不动摇,坚持深化完善“建立标准+考核评价+履约激励”的管控机制不动摇,坚持目标导向加强全面全过程管控不动摇,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加强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动摇,坚持监督检查与服务引导相结合不动摇,优化流程、再造流程,着力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以过程精品打造结果精品。

  (一)完善质量安全管控机制

  围绕责任机制化,强化建设方管控,督导参建方压实责任,加强第三方实测实量和专家抽查,推动参建各方压紧压实主体责任。针对重大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以及小、散、临动态性安全风险和质量通病等薄弱环节,完善检查评价标准。加强专项检查和加密检查,完善巡查机制。对常规巡查、专项巡查、加密巡查触碰“三条”底线的情形,坚持严的主基调,强化履约处理和警示通报,实现处理一个、警示一片、教育一批,提高激励效果。围绕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引导企业加强管控,强化计划编制、调度和沟通协调,以更大力度全面系统有序推进项目建设,防止赶工期、打乱仗对质量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建立完善施工设计和样本先行机制,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的预防,强化“四队一制”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的落实,增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分部分项阶段性“三查四定”查验工作,防止风险问题叠加。围绕服务引导常态化,强化产业工人实训,将工人实训开展情况纳入合同履约评价考核,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培训,落实警示教育,推动参建单位提升管理能力和员工素质。

  (二)完善进度管控机制

  按照进度管理办法,编制进度管理手册,细化管控流程和管控要求。编制竣工交付移交工作指引,规范1+12竣工验收、设备运营调试、竣工阶段“三查四定”、实物、资产账务和资料移交、移交备忘录和培训交底、协助开展运维等事项。

  (三)完善造价管控机制

  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出台投资控制管理办法,完善“标准指引+考核评价+履约处理”的造价控制机制。加强投资管理工作方案的执行,进一步明确可研提前介入、设计精细化管理、招投标价格引导、变更管理、造价文件编制等方面的措施,加强调度,全面规范和加强造价管控工作。依法依规编制“双算”工作计划,加强统计分析、计划调度和监督执行,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双算”工作。

  (四)完善合同管控机制

  强化履约评价和违约处理工作。完善履约考核台账和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强考核工作的抽查和监督,提高履约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合规性。坚持底线思维,围绕“五大控制”,梳理突出问题,结合不同的巡查方式,系统化完善不良行为记录处理标准,提高违约处理的精准性和导向性。优化合同订立,梳理合同执行中的共性问题,完善合同范本。重点完善全过程咨询的合同约定,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履约清单、违约处理。制定补充协议签订规则,完善合同管理机制。强化履职督导。修订分包管理办法,强化分包合同备案工作,加大对转包、违法分包的治理力度。采取措施加强企业经营、招投标、合同履行等环节的风险防范化解。加强保函执行和监督,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合同风险。出台源头治理欠薪问题的若干措施,健全“两制”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工人工资支付、合同款支付、机械租赁台班费、材料设备款支付排查整治。规范化运行工人诉求服务站,完善“四个一”现场接访机制,保障工人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遏制劳资和合同纠纷。

  六、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提升优质建造、快速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水平

  围绕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和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三性三化一力”新型工业化要求,开展产能建筑、零碳建筑、智能家居、光储直柔以及模块化装配式等新技术应用试点工作,大力推广优质建造、快速建造、绿色建造、智能建造技术,打造更多低碳建筑、智能建筑、精品建筑。

  (一)大力推广优质建造

  制定优质建造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策划、设计、施工措施。系统完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艺工法标准,加强引领,打造一批时代精品、城市杰作。

  (二)大力推广快速建造

  坚持“参数化设计、构件化生产、智慧化运输、装配化施工”,编制模块化建筑相关设计技术应用和管控指引,加强模块化设计、施工招标和工程实施的联动,装配式模块化建筑试点力争10个。

  (三)大力推广绿色建造

  围绕绿色低碳,编制星级绿色建筑策划方案范本、设计管理指引和关键技术指引。制定计划,推进13个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建设,建成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音乐学院2个三星级绿色建筑。一项一策,完善计划,加强设计,扩大近零能耗建筑试点,落实好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一期等近零能耗建筑建设。加强光储直柔、微电网与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光储超充与车网互动的一体化设计。推动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片区市政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二期、海洋大学(一期)、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一期、青少年足球基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音乐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人民医院宝安医院等项目光伏一体化试点应用取得成效。

  (四)大力推广智能建造

  加强建设管理运行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建成基于BIM、CIM的数智工务平台。围绕“五大控制”目标,完善管控指标,加强数据采集,建立完善署级和项目级智能化管控系统。拓展BIM、CIM、IOT、AI等新技术在“规设建管”全过程的应用场景,加大力度探索应用智能建造和智能建筑技术。制定数智化管理平台管理规范、技术要求和数据标准,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加强数字化交付工作,全面梳理已竣工项目BIM应用成果,全面落实数字化移交。按照数字化交付导则,开发数字化交付系统,实行在建项目数字化成果过程交付。指导重点片区项目开展数字化交付,形成数字化交付示范标杆。      





主办单位:深圳市建筑工务署 | 备案号:粤ICP备19002425号 | 网站标识码:4403000062
联系电话:0755-88124001 | 工作时间:9:00-12:00,14:00-18:00(工作日)
通讯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6011-8号深铁置业大厦6-11楼
返回顶部